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

新闻快讯
耿马:解锁资源变现的“增收密码”
日期:2025-07-25 16:19
作者:李荣、钟超、贺海俊
来源:耿马融媒
浏览:49次
字体:【

近年来,耿马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,探索出特色强链、立体农业、复种革命、绿电产业、旅居业态五大创新路径,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解锁资源变现的“增收密码”,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。


图片

 (耿马产业园区)

      特色强链:一根甘蔗的“百亿经”

      耿马自治县立足蔗糖特色产业优势,在产业园区上演“七十二变”,全力打造产值突破百亿元的蔗糖全产业链集群,让古老的“甜蜜事业”焕发新生机。甘蔗不再只是制糖原料——精制糖、可降解餐具、酒精消毒液、有机肥、饲料、生物质燃料等十余种高附加值产品从流水线产出。这种“全株利用”模式,把一条条绿色循环链,串成了百亿产业链,形成“一根甘蔗吃干用尽”“5+N”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蔗糖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。

      同时,以蔗糖产业链为纽带,有效助力关联企业上下游协作、配套产业互补联动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引进培育各类涉糖关联企业200余户,促进产业园区招引入驻企业55户,衍生与甘蔗产业有关的农业服务公司128家,每年可提供3500多个就业岗位。


图片

(坚果林下种植生姜)

      立体农业:土地空间的“点金术”

      面对九分山、半分水、半分田”的地形制约,耿马向立体空间要效益。“坚果+”“核桃+”“橡胶+”等复合种植模式层出不穷,亩产值突破万元。在四排山乡,佤族群众叶嘎的10亩核桃林下,魔芋郁郁葱葱:“林下种魔芋就像开了‘绿色银行’,今年预计增收15万元!”。在耿马镇允捧村萱龙湖畔,俸志明家30亩坚果林下,生姜长势喜人:“9月份坚果采收完后,又将进入生姜的采收期,管好坚果种好姜,收入可以实现翻番。”这种“一地生多金”的模式,变身为林下经济“聚宝盆”。据统计,全县仅“坚果+”复合种植模式就达2.6万亩之多。


图片
(粮食蔬菜轮作基地)

      复种革命:时间缝隙的“增收密码”

      立足耿马热区资源优势,农业部门推广“烤烟+”“蔬菜+”等高效轮作模式,推广烟后玉米、蚕豆等种植,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。“在核心示范区,推广烟后玉米种植实现亩均增粮500公斤以上。”耿马自治县科技服务队员张治军介绍说。

      科技赋能让土地“全年无休”。秋收刚过,耿马人便开始了冬季备耕大作战,冬早蔬菜更是孟定农民收入的主力军。下坝村蔬菜种植户尚赛俄开心地介绍说:“去年冬季我家种了30多亩地,主要有豆子、茄子和辣椒,这一季下来毛收入就有60多万元。”通过复种指数提升2024年,耿马县共种植蔬菜22775户20.31万亩,产量52.65万吨,产值达33.11亿元。


图片
香竹林光伏发电

      绿电产业:农光互补的“阳光经济”

      耿马自治县充分发挥山区优势,科学有序布局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,并按照绿色生态的理念,探索光伏药植、光伏养殖、光伏茶植等“光伏+”模式,提高土地利用率,推动实现发电种养“两不误”。群众有地租收入又可以发展“板下经济”,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“阳光收入”,同时还让当地群众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增收。“现在在光伏基地打工,每月能挣6000多元,还能照顾家人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”四排山乡村民李小木激动地说。

据介绍,耿马县共建成香竹林光伏扶贫电站、四排山光伏发电等6个项目,总发电量7亿度,产值达2.42亿元,节约标煤47.5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02.93万吨,每年可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创收106万元以上。


图片
(勐撒镇芒见村)

      旅居业态:山水资源的“美丽变现”

      耿马自治县依托多彩民族文化,培育“沉浸式旅居”新业态。孟定镇以情人湖和芒团景区为核心,构建“一核两翼”旅居模式,展现中缅边境独特风貌。南汀画院整合“农游购娱创训养”功能,年销售白棉纸工艺品2万件,带动百余人就业。

      勐撒镇芒见村立足“傣族风情、稻米文化”,抢抓重大发展机遇,充分发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、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,推行“+旅居”发展模式,不断丰富旅居业态,全力擦亮“旅居云南”品牌。2024年,芒见自然村共接待乡村旅游人数24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万元。

      从一根甘蔗“吃干用尽”的价值跃升,到立体农业的“空间魔术”;从复种革命的“时间掘金”,绿电产业的“阳光经济”,到旅居业态的“山水变现”——耿马五大路径构建起资源高效转化的模块,让资源‘活’起来、产业‘联’起来、农民‘富’起来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资源变现的“增收密码”正解锁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。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