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

新闻快讯
勐撒:鼓凳制作非遗技艺熠熠生辉
发布日期:2023-06-07 15:31
作者:赵建明 严 周
信息来源:
浏览次数:232
字体:【

近日,走进耿马自治县勐撒镇鼓凳厂,一件件做工别致的藤篾编织品陈列在展厅,让人目不暇接,流连忘返,吸引不少游客纷纷购买留念。产品生产区,工人师傅们正在制作支撑条或组装鼓凳,忙得不可开交。

“泼水节和青苗节后,我们的订单猛增,大家齐心协力赶工期,全力满足客户需求。”鼓凳厂技术员董杰说。董杰是勐撒镇翁达村翁结组佤族村民,是村里的藤篾编织大户,家庭年产藤篾鼓凳400对,产值8万元。

翁达村位于勐撒镇东南方,辖区内有5个自然村共12个村民小组,491户1932人。相传,翁达藤篾鼓凳加工工艺已有400多年历史,是翁达村祖辈流传下来传统工艺,历史上曾是指定给土司、管家奉送的贡品。沧海桑田,初心未泯。翁达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藤篾鼓凳制作技艺。制作藤篾鼓凳最主要的原材料是省藤。制作时,先取种植4年以上、高20米左右的省藤,制作凳圈、藤蔑、带花;再取直径1至2厘米的野生实心竹,制作支撑条;然后进行鼓凳的组装与编织;最后将组装完整的藤蔑鼓凳放入烤房,用火烟熏烤,待鼓凳表面出现暗红色,就可以取出使用。翁达,因藤蔑鼓凳编织而闻名,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“醉美”,祖辈栽种下的省藤就生长在翁达村的沟壑深处、丛林之间。“省藤浑身是刺,砍伐时稍不留意就会被划伤;它全身又是宝,藤条可以制作鼓凳,藤果可以泡酒饮用,藤叶可以泡水喝,藤尖可以用于制作美食。”董杰说

为了解决原材料供不应求问题,村民们还自己育苗种植省藤。董杰说:“省藤喜欢长在沟边箐边,或者崖壁底,种植省藤不消占田地。”

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,勐撒镇党委政府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,通过传承人示范带动,逐步把翁达村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。同时,优化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,吸纳鼓凳制作大户、乡贤能人等优秀人才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。通过换届选举,藤蔑鼓凳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俸绍春当选翁达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。俸绍春在2012年就带头成立翁达省藤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定期组织农户开会,探讨工艺和价格等问题,并集中收购农户制作的鼓凳,统一外销,既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,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。新时代呼唤新担当,新征程展现新作为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,勐撒镇认真谋划振兴路子,积极争取项目支持,开建鼓凳厂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示范乡镇。

鼓凳厂集省藤编织传习馆、扶贫车间、文化旅游、人才工作站等为一体,有效推动藤蔑鼓凳编织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方式转变,从粗放发展向精细集约发展,切实解决产品单一、藤蔑编织散而泛等问题。

“现在,鼓凳厂能生产凳子、椅子、桌子、小工艺品、书架等三十余种产品,客户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呢!”工作人员壮兰说。鼓凳厂建成后,由俸绍春及合作社成员管理经营,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。

目前,翁达村种植省藤面积5000余亩,带动140余户农户发展了藤蔑鼓凳及其他产品加工制作,年手工编织产品达2.6万件以上,总产值达500万余元。在鼓凳厂,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制作凳圈、带花等步骤,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考究,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时间的洗礼,同时,村民们又守正创新,不断开发新产品,让鼓凳古法制作技艺熠熠生辉。翁达村村民别细说:“原来我只会做鼓凳,去年开始,我来鼓凳厂上班,学会了桌子、椅子制作技术,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,能把我们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,我很高兴。”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分享: